3)第134章 绥远最有价值的地方 --------------------_从1935到202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35年的最后几个月,随着中国革命的形式急剧好转,斯大林对东北抗联的态度,也变得“更积极”起来。在中央红军的要求下,部分靠近中苏边境的抗联人员,在十二月后撤入苏联“过冬”和接受整训,其总人数达到千人。

  这群人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冬训后,并没有马上返回东北,而是按中央红军的要求,从外蒙古进入内蒙,穿过阴山山脉,然后通过刚刚解放的巴彦淖尔返回延安报道。

  这一千多人的抗联战士,其领导人是周保中,他们进入苏联时基本是两手空空。他们和这群“象犯人一般被押到外蒙古”的留苏派们一起,从蒙古苏红图出发南行。

  出发时,每个抗联战士的肩上都背着三把新发下的莫辛那甘步枪,而每个“留苏派”的天子之骄子们,也被勒令背负一把步枪一起跟随行军――不过他们背的并不是常规的莫辛那甘步枪,而是刚刚生产出来的,毫米的反坦克枪。

  这款黄克提供了设计图纸的毫米的反坦克枪,因为一开始就有完整的设计图,苏联方面按照图纸很快就制出成品,加上其所用的零件大都是现成的,几乎不要新制,一个月的时间就造了近三百把。因为斯大林要求能“连续射击”,该枪准备的是很奇特的三连发的弹仓设计。

  制造出来后,苏联军工部门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测试时发现,其在400离上,能击穿15厚的装甲,(初速为860s,此枪真实原型为沙洛霍夫反坦克枪)。150距离上打击装甲板,4发倾斜射击,只留下平均13深的坑,另外4发垂直射击,则击穿了30毫米装甲板。而在200对厚度为15装甲板以30°角射击,结果十分不理想,射击13发弹只有4发击穿,另有9发留下13凹坑。

  军工部门对结果的最终评价是:刚好够击穿红军和各国现役的主力坦克的装甲。

  该枪加上反制退装置,全重公斤,去掉枪栓后,加上子弹,共二十公斤,全让这帮人背着行军,这是斯大林故意安排的。

  红军即将在山西发动攻击的计划,斯大林已经通过王稼祥知晓。而斯大林在得知常凯申已经将大量的坦克也运到河北一带后,在援助反坦克武器方面,自然也加大了力度。在他的关注下,反坦克枪很快就大批量地制造出来,并在第一时间送到中国试用。

  当时他大笔一挥,第一批生产出来的243把反坦克步枪全部被送到中国来,比最初索要的一百把还要多。有趣的是,其中3把,是最初先造出来用于测试反后座效果的五把枪中的三柄,全是最原始的单打一设计,其是作为“添头”附带的,由这群正要回国的抗联战士押运,一大批“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的“精英”们背负,

  请收藏:https://m.ncj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