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百八十六)掌权之思_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海军在目前,最好尽可能的保持住在潜艇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进攻,在敌我双方大舰队决战实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潜艇部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好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海鲲”号潜艇的火炮装置终于改装完成了,在孙纲的要求下,进行了海上打靶试射,结果证明效果相当不错,虽然艇上火炮的威力很有限,而且射界还不能做到全方位火力覆盖,但相对于以前没有火炮的情况,毕竟要强得多了。

  到这时,中国的第三级作战潜艇才算真正完成了“定形”工作。

  改装后的“海鲲”号又进行了多次海试和水上水下攻击演练,证明完全达到了孙纲的要求,孙纲立刻开始让北洋船政局动工建造这种新潜艇,用来装备北洋舰队潜艇分队。

  这些新潜艇的加入,再加上原来的“半潜舰”,“狼群”的出现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由于“水下冲角撞击作战”的“试验”完全“失败”,孙纲因此向叶祖圭提议,北洋舰队在作战时,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采用这种“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式的撞击作战方式。

  叶祖圭听了他的建议也表示同意,他对“冲角撞击作战”可是深有体会的,大东沟海战中,在邓世昌的壮举感染下,叶祖圭也开足马力用“靖远”撞沉了日舰“扶桑”,虽然说有“打红了眼”的成分在里面,但他事后“理智”地想起来,也还是觉得这种战术并不可取,当时同在舰上的刘冠雄就坚决反对过,现在孙纲又指出来了这个问题,叶祖圭答应了孙纲的请求,并传令北洋舰队全军将士,在将来的战斗中尽量不要采取“冲角撞击作战”。

  史书上记载的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是1866年(同治五年)7月2o日生的利萨海战。奥地利舰队的二十一艘战舰(含7艘蒸汽铁甲舰,其余为木壳战舰)在海军上将铁格特霍夫的率领下,排成三个楔形阵,冲乱了由二十四艘战舰(含十一艘蒸汽铁甲舰)组成单纵队地意大利舰队,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的旗舰“斐迪南德”号铁甲舰两次用冲角撞中了意大利舰队的主力铁甲舰“意大利”号,使其瞬间沉没,奥地利舰队因此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可因为邓世昌和叶祖圭的关系。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目前已经被世界海军界认定为是继利萨海战后“冲角撞击作战”的又一成功战例。虽然中国海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孙纲知道,大东沟海战恐怕才是人类海战史上地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了。孙纲在这次新式潜艇地“水下撞击作战”试验“失败”之后。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在以后的战舰

  请收藏:https://m.ncj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