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二章 偶然和必然_民国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和谈的诚意,可以这么定性了。

  开了一个下午的会。北洋众要员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抛开承认自治区那些跟**没有什么区别的政治诉求,那么,拎出两条最不能接受的来单独分析了。第一,二十个步兵师的编制、装备和饷银,看清楚了,这是二十个步兵师。还有装备和饷银。都要中央来养!第二,惩治战犯,然后是一串名单。第一位就是冯国璋、张勋、曹锟、卢永祥……。

  别的不说,就这两天要是答应了,北洋也就不复存在了。方剑雄,这是要把北洋往绝路上逼啊。会议室内没人在这时候说话,其实一干文武始终没搞懂一个问题。那就是,方大帅面临四国公使的巨大压力,怎么就有胆子开出这么找死的条件?

  难道,他忘记了庚子年的八国联军?部队,现在顶多是四国联军,好像德国人和美国人,跟方剑雄勾搭上了。

  所有目光最后还是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语的袁世凯身上,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老大的位置不好坐啊,尤其是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地方军阀存在时,想做大总统真是受罪的活。

  袁世凯大概是这一刻,最为迷茫的一位了。多年的宦海生涯,起落沉浮,对一些事情已经是定式模式的思维,突然被人搅乱了。当今中国,要想主导这个国家的政治大局,首先不能得罪洋人,其次要得到洋人的承认,最后是要有洋人的支持。

  历史上的袁世凯,不就是这么干的么?最后一步一步的走上了皇帝的不归路。可能有人会说袁世凯要不当皇帝会怎么样,中国会如何如何。客观的说,北洋这套体制,决定了中国最终的乱局。当然,袁世凯没有这么认为就是了。

  北洋在为这个问题头疼的时候,长江之畔也在展开一场争论。

  武昌城内的这一场辩论,用一句套话来说,是在党内民主范围内的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换。

  辩论的焦点是最近一段时间,减租减息的进展艰难。或者说,毫无进展。

  减租减息的本质,就是让地主阶级让利,借以缓和农村社会矛盾。当然,这是现在的说法,历史上有一个更为准确更为尖锐的定义“阶级矛盾”。

  在会议上一直保持沉默的方大帅,自然是知道这个定义的意思。当时方大帅对这个定义,充满了戒备之心。纵观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因为这一套理论的出现,带来的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革命。客观的说,这一套理论是另一个时空内,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石。

  争辩的双方,分别为汤化龙和韩衍。减租减息的工作,原则上是联合自治区制定政策,各省**执行。但是每个省执行的程度不一样,现阶段执行较为顺利的是安徽省。江西、湖北只能说刚刚开个头,湖南省现在还顾不上。

  之所以今天会发生这场辩

  请收藏:https://m.ncj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