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八章 势态(二)_重生之钢铁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大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甚至出现一些严重亏损的业务。

  海丰集团这三四年来也在努力调整,一方面是往证券方面靠,一方面也重视起实业投资。

  不过在东华的投资又犯了旧毛病,怂恿孙启义拉长青集团入局,自以为傍上谭启平,又肆意的铺开摊子,总计也就两亿多资金,却涉足基建、机电、酒店、港口、商业地产等多个领域。

  从账面上来说,谢家在东华的投资没有缩水,还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在东华滚动式的建设跟开发当中,谢家想套现也是极难。

  长青集团毕竟资本雄厚,孙启义个人受到挫折,龟缩到香港不再出来,但在东华的投资拖上三五年再起效,对长青集团在亚太的业务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谢家的资金却经不起这样的分散。

  海丰及长青集团合资的长丰证券,作为合资证券公司进入国内市场,早初由国务院特批了两千万美元的投资额度,但就算把谢家在埋伏证券市场外围或者就分散于隐蔽账户的资金都算上,沈淮估计他们也凑不出多少来。

  至于刘建国,将整个合元证券的资产都押上来,可能也就三五千万的资金量。

  不谈背后的因素,就单纯以调动资本能力来说,宋鸿军所掌握的鸿基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规模就达到十亿港元。

  虽然宋鸿军个人在其中所持比例不到三成,但由于其他资金来源较为分散,而且相当比例都是债券融资,故而不会影响宋鸿军对鸿信投资的控制权。

  孙亚琳所掌握的众信产业投资基金,从早初的两百万美元起步,待到梅钢二厂建设期间,规模才扩大到两千万美元。

  关闭

  不过这些早期的资金,孙亚琳都集中投到梅钢一厂、二厂的建设当中。

  而今年的梅钢盈利,就使得孙亚琳在众信产业基金里直接归属她个人的资产总量增长到三千万美元。

  新浦钢厂项目启动后,仅孙启善个人,就往众信产业投资基金里两次共注入八千万美元的资金,使得众信投资此时控制的资产规模达到两亿美元。

  也无怪宋鸿军一直说孙亚琳傻大胆,跟着沈淮孤注一掷的干了三年,打下的根基比他十多年的商海沉浮都要厚实。

  无论是众信、鸿基,还是梅溪地方势力意志体现的渚江投资,现在聚集的资本力量,包括业信银行在内,主要都还是确保新浦钢铁项目如期建成以及参与新浦港及临港新城的建设,但真要在证券市场掀风作浪,长丰及合元证券加起来,都不及宋鸿军或孙亚琳一人资本实力更强。

  更何况,沈淮背后还有梅溪开发投资集团、新浦开发投资集团以及东华京投三家地方国资融投平台。

  真要明刀明枪的干,沈淮真还不把谢及刘建国等人看在眼底。

  不过,沈淮最忌讳的还是淮能集团

  请收藏:https://m.ncjs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